一、谁更安全?沃尔沃S80/奥迪A6L/宝马5系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安全性对豪华车有多重要?报告指出,由于目前豪华汽车消费者大多属社会精英阶层,他们身负企业或政府部门的决策、运营等重要职责,从而使得该人群在交通工具的选择上比普通消费者更为注重安全性。不但在国际上是这样,这一结论同样非常适合国内的豪华车。本期,我们为读者介绍3款具有代表性的豪华车型。 目前市场上最主流的豪华商务车包括沃尔沃S80、奥迪A6L和宝马5系,它们分别是三大欧系豪华车品牌的代表车型,三者都是豪华安全的典范。由于这3款车在安全理念上稍有差异,所以在最终的安全性表现上也略有高低之分。 根据已经比较成熟的理论观点,决定一辆车安全性的方面有很多,如果归纳起来可以分为三类:驱动形式、车身结构和材质、安全性装备。专家认为,比较不同车型的安全性就必须从这三个方面一一入手。 驱动形式略有不同 大部分公众对驱动有一种认识误区,认为驱动形式影响的是操控,跟安全性没什么联系,其实驱动形式对安全性的影响是很直接的。 从技术上讲,全轮驱动的汽车在直路行驶的稳定性较好。同时,在紧急过弯的情况下也能提供足够的抓地力,不容易出现车轮滑动的危险情况;而后轮驱动在过弯时,容易出现转向过度的情形,发生意外的几率较大。在3款车中,沃尔沃S80和奥迪A6L都有全轮驱动的车型,而宝马5系采用后轮驱动,但也不失操控乐趣。 车身结构提供有效保护 在现实的驾驶中,有时事故是难以避免的,这时车身结构与设计就能发挥保护作用了。沃尔沃S80的安全口碑一直很好,它的车身理念是先进的设计和科学的材质相结合。车身采用了5五种不同强度的钢材,能够分散和吸收侵入的碰撞力。在S80驾驶舱前方主要有两个重要安全区域:安全溃缩区和内部吸能区,当碰撞发生时,安全溃缩区不同强度的钢材通过溃缩变形吸收撞击能量,以保护车内乘员不受伤害;内部吸能区在事故发生时会通过变形吸收更多撞击能量。 奥迪A6L的车身经过强化后其抗扭转强度比原来提高了34%,再配合全新的车身和底盘设计,大大增强了该车的被动安全性。此外,奥迪A6L采用激光焊接技术的车身结构、预设的车身变形区、侧面防撞保护梁以及合理的车内空间结构也能为乘客提供有效的保护。 宝马5系采用了钢铝组合结构,车辆前部采用铝材,A柱周围的车身其他部分由钢制成,这样的复合材料结构在减轻车辆重量的同时,还增强了安全。超大支撑结构中高强度面板和特效加强件的使用,与主要由铝制的车辆前部相互作用,保证了高标准的结构性防护和极好的扭转硬度。 安全装备各有优势 除了驱动形式、车身这两种汽车的基础设计之外,配备在车上的安全技术与系统也可以影响安全性。 在主动安全方面,目前可以说沃尔沃S80领先于其他对手。沃尔沃汽车首创的BLIS盲点信息系统,有效防止汽车驾驶因视觉盲点而引发的意外;带自动刹车功能的ACC自适应巡航控制系统采用雷达探测器持续监测与前车距离,并自动调整行驶速度,确保与前车始终保持安全的距离,紧急情况下还可以帮助驾驶者刹车,防止车辆碰撞事故的发生,或者减轻碰撞的后果。在最顶级的S80 V8 行政版上,还配备了两项沃尔沃独有的安全系统:LDW车道偏离警告系统可以避免驾驶员注意力不集中或疲劳驾驶而产生危险;“驾驶员警示控制系统”可以帮助防止偏离驶出车道以及由于暂时分心所造成的碰撞。 奥迪A6L上最值得称道的安全技术就是ESP 8.0电子稳定程序,它带有EDL电子差速锁、ASR驱动防滑系统及制动辅助功能,能够使车辆在恶劣路况中行驶的稳定性大幅提升,其功能类似于S80上的DSTC。此外,它还配备了主动安全头枕等保护装备。 宝马530Li则将诸如ABS、DBC、DTC等涉及行车稳定性的电控系统全部集成?不稳定的危险行驶条件,并通过降低发动机功率或通过对个别车轮施加制动帮助车辆准确地返回行驶轨迹。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沃尔沃S80、奥迪A6L和宝马5系Li都非常重视安全性,都有着各自的安全理念与技术优势,这一点体现了欧洲豪华车“安全至上”的造车理念。相比之下,沃尔沃S80的安全优势相对较大,而且沃尔沃S80现在还是原装进口车型。相信随着各品牌新产品和技术的不断推出,消费者会得到更加安全的驾驶体验。
二、沃尔沃xc60和奥迪a6那个好开。那个省油?
个人认为沃尔沃会更明智一些,两车价位差距不大,实用性沃尔沃会更好一些。而且街上奥迪A6现在都很多了,沃尔沃有自家独特的技术,燃油经济性也会更好。
三、什么牌子汽车安全系数高
既然这里问的是安全,那么有关技术等等的话题就略过,只说安全相关。
一、德、日两系的造车理念德系车和日系车分别有不同的理念,德系由技术驱动,日系由市场需求驱动。也就是说:
概括起来,我认为德系车厂的技术研发理念可以概括为“技术驱动”——以工程师不断探索新技术来推动产品革新;而日本车厂的研发理念是“目标驱动”——以不断提升的产品指标来推进研发进步。
二、德系车和日系车在这个理念下的可靠程度,日系车要优于德系车。这里的可靠程度指的是一些小故障、小毛病。
简单说,就是德系车愿意为了新技术冒一些市场风险,因为新技术某程度上就是他们的竞争力所在;而日系车相对不那么敢于冒新技术风险,因为对他们而言保市场远比推新技术重要。
比如在对德、日都非常重要的北美市场,德系销量败于日系,公认的一个原因就是可靠性排名一直偏低(在美国汽车可靠性是一项透明信息,Consumer Reports、J.D.Power等机构常年跟踪和发布客观可信的汽车可靠性数据)。随着近年德系车更重视试验环节,我们看到近2、3年的J.D.Power北美可靠性调查排行榜上,虽然居高位的仍是日系,但德系的排名已经明显上升。
在我们国内,从我所接触到的用户口碑和案例来看,德系车的总体可靠性还是不及日系,不单是像大众TSI+DSG这种崭新技术,即便是新技术含量较低的普及化车型,小故障、小毛病的发生率也是德系高于日系。
三、缓冲吸能理论
这是存在并重要的,而且被德系车和日系车贯彻执行。反过来说,车软,或者碰撞后车身变形大,并不意味着安全性能差,关键在于能否将传递到车内人身的冲击力降低。
于是就要有合适的缓冲吸能结构件。
至此我们必须肯定缓冲吸能理论的作用,事实就是无论德系、日系还是什么系的车,全部都认可这一理论并且在贯彻执行。绝对不要一听说“缓冲吸能”就觉得这车会很“软”,在很多实际碰撞案例中,往往是车头、车尾损伤变形大的车,乘客受伤程度反而小,而变形小的车,乘客反而伤得更重。
然而,不当要有适合的缓冲吸能结构件,还要有优良的并足够刚性的车身架构。
实际上,缓冲吸能构造与整个车体的刚性构造并不矛盾,而是相结合的——吸能结构位于车体的前端和后端,相对“软”;而位于中央的乘员舱框架结构不会有吸能效果,还是会尽可能做得“硬”。这两个部分通常都是用不同的材料分开制造,再组合到一起的,发挥不同的结构作用。最理想的整体车体构造应该是既有前后两端高效的撞击缓冲吸能区,又有一个足够刚强的乘员保护舱。速度不太高的碰撞,由吸能区去吸收和化解冲击力,尽可能让冲击力少传递到乘员身上;一旦碰撞速度太高,吸能区溃缩完了,冲击力依然没被吸收完,剩下的乘员舱也不会再试图去吸能,而是会“以硬抵硬”,保证乘员有尽可能多的生存空间,不被挤压致伤。
所以,贴吧人说的话可以丢垃圾堆了。
这就是当下汽车普遍的被动安全结构开发理念,无论是德系、日系、任何系,基本上都完全遵循这套理念。因此有两个误区可以消除:一是以为只有日本车吸能,德国车不吸能;二是以为有吸能设计的车只擅长应付低速碰撞,而无吸能设计的车高速碰撞起来更安全——那都是不符合物理定律的事。
四、安全性能
就NCAP测试的成绩来看,日系和德系总体上没有差异
然后在安全配置上来说,德系车确实比日系车更加丰富
第一个是研发理念上德系车的“技术驱动”,日系车的“市场驱动”。技术驱动,决定了德系品牌更热衷于汽车安全技术的前瞻性研究,汽车界的很多安全技术革新都是德国厂商发明的,例如奔驰就发明了ABS、气囊、折叠缓冲区,日系品牌虽然也有一些安全技术发明(例如本田发明了可升起的主动行人保护发动机机舱盖,这个技术已被奔驰等厂商效仿),但总体远不如德系那么多。市场驱动,决定了日系品牌对安全技术的研究不会太有前瞻性,通常是等某项安全技术被发明出来了,消费者呈现出需求,日系厂商才会迅速跟进去研发和装备到产品上。
但是却换来稳定性降低与成本提高的代价
五、高速稳定性。
在高速稳定性上来说,德系车优于日系车。这里指的高速是在超出限数120以上的速度。
而高速稳定性与什么有关?
高速稳定性和什么有关?主要是底盘(包括悬挂、轮胎、转向,还有整车刚性)的设计调较,以及整车的空气动力学性能
传统上,日系车的“表层”驾驶感比德系车好,而德系车在“深层”的表现胜过日系车。具体表现为:大多数日系车在中低速下转向比较轻松,动力比较轻快够用;德系车则在低速时方向较重,但动力的起步、加速会比较滞重。不过到了一些不好的路面,以及高速公路、山路时,德系车往往方向更精准,底盘更稳定、厚实;日系车往往表露出底盘单薄、稳定性不够好。总的来说,比日常好开程度,日系车往往更有亲和力;但比激烈和接近极限的驾驶,德系车往往令人更有信心。
由于日系车更看重市场需求,所以,在售卖于欧洲的车,高速稳定性会更加好。但是由于这些年高速公路的发展,日系车在除欧洲外的市场上,高速稳定性也越来越靠近德系车。
所以,现在来说,日系车发飘德系车稳定这理论也不是那么绝对。
最后总结,德系车和日系车在安全性能上来说各有所长,但是基本的安全性能保障都一样。德系车小故障小毛病更多,但是高速稳定性更好;日系车安全配置更少高速稳定性稍差,但是整车安全性及低速可靠性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