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过不去的弯 沃尔沃S60助力过弯-贵阳中沃 倾心推荐
没有过不去的弯 沃尔沃S60助力过弯
年轻人在生活中会遇到很大压力、挫折,会走弯路。但是没有走过弯路,还叫做年轻么?
在遇到各种弯路的时候,拥有一辆车作为靠谱的伙伴,沃尔沃S60将打造各地过弯挑战,以完美过弯的操控,解答人生哲学的命题。
6大动力技术缔造同级领先E驱智能科技
l 两种动力系统和四种动力配置,分别是:
2 T3涡轮增压汽油发动机:163匹马力/265牛?米
2 T4涡轮增压汽油发动机:190匹马力/300牛?米
2 T5涡轮增压汽油发动机:250匹马力/350牛?米
2 T8高性能E驱混动系统:390匹马力/640牛·米(综合)
l 采用Overboost超增压技术,当全油门加速时发动机额外增加25-30牛?米的扭矩,让超车更快更有信心。
l 采用涡轮增压技术,提升动力效率。
l 采用轻量化技术,减重提升效能。
l 采用中置缸内燃油直喷技术,提升动力输出,降低燃油消耗。
l 采用模块化尾气处理系统,降低排放,采用DVVT连续可变气门正时技术,提升效能。
ü 匹配高传动效率变速器
l T3/T4/T5车型匹配8速手自一体变速器,T8车型匹配8速自动变速器。
l 换挡无顿挫,保证了车辆行驶的舒适性与可靠性。
l 换挡效率高,保证强大动力的输送,且油耗低,技术先进更智能。
ü 四种驾驶模式
l 针对不同路况环境与驾驶者喜好,提供以下四种驾驶模式:
l Comfort模式,可以应对大多数日常驾驶需求。
l Eco模式,更加柔和的油门响应,升挡更加积极,实现最为经济的油耗表现。
l Dynamic模式,最迅猛的发动机与变速箱响应,是一种极具驾驶乐趣的高性能模式。
l Individual个性化模式,可逐项设置刹车力度、方向助力、油门和变速箱响应、避震器阻尼等车辆特性,还可以将适合自己的座椅、后视镜位置存入智能遥控钥匙,简单操作即可完全定制符合自身驾驶风格的驾驶模式(个性化模式仅在驾驶员执行个人设置后显示)。
ü 轻量化独立悬架系统
l 铝质材料实现了轻量化,提高动态响应。
l 配备前双叉臂悬架,提升车辆操控性能,获得更佳的抓地力和舒适性。
l 后整体式多连杆悬架,采用复合叶片弹簧替代传统螺旋弹簧,大大减少了后轴占用空间和重量。
2 前悬架
– 全新沃尔沃S60具有全新一代的前轮悬架,铝合金双叉臂设计。
– 车轮和车体通过两个横向连杆连接 。
– 采用该类高级悬架可确保完美的舒适度、操控性、道路掌控性。
– 前端悬架设计可与扭矩转向形成补充大多数悬架部件采用铝材质以降低重量。
2 后悬架
– 采用全新一代多连杆悬架设计,高级且为沃尔沃专属。
– 该设计的一大优点是保证舒适度和操控性。
– 减少悬架部件的重量,可降低‘总体重量’确保道路掌控度和舒适度。
悬挂部件采用轻质材料有助于降低车辆整体总量,并减少燃油消耗和CO2排放量。
一切的数据及文字理论终归要落实到实际上的表现,简约的北欧风格和对于安全的执着着钱一度让沃尔沃给人留下温文尔雅的冷峻气质,在追求年轻化的时代,沃尔沃用一套全新的设计让我看看到起冷酷的北欧风和时尚张扬也可以完美融合。T8 E驱车型强劲的动力和出众的操控表现又让我们感受到了它好玩的一面。全新S60让我们看到了沃尔沃在安全之外的更多面,也看到沃尔沃对不偏科的追求。
现在你有机会真实体验一下S60的风采,贵阳中沃位于观山湖去通源汽车文化广场,配置有专业赛车赛道及专业赛车教练和沃尔沃S60试驾车,真实试驾体验全新沃尔沃S60 6大动力技术缔造同级领先E驱智能科技。
本月到店购车更可享受299抵2999元购订金膨胀礼遇及2次保养服务,更有首付低至20%,5年超长贷等多重金融购车方案。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观山湖区林城西路248号口
(1号线地铁线阅山湖站B出口过十字路口红绿灯300米即到,2号线地铁线林城西路站A出口出站直走618米即到)
这是一辆倍感安全的纯电动车 ——沃尔沃XC40 RECHARGE初体验
XC40是上过我推荐名录的一款车,尺寸不大,空间不小,驾驶舒适,设计简洁,安全环保,完全符合我对一款家用好车的定义。而对于XC40 RECHARGE的到来其实也没有太多意外,毕竟CMA架构在研发之初就兼顾了燃油、混动、纯电的需求。这只是顺势而为罢了。
在开始前,可能还要在啰嗦两句沃尔沃RECHARGE家族,这是一个包含插电式混合动力和纯电动车型的家族。目前来看,SPA架构的都是插混,包括了S60 RECHARGE、XC60 RECHARGE、S90 RECHARGE、XC90 RECHARGE。而CMA架构,则是纯电,即沃尔沃RECHARGE家族的第一款纯电动车型,XC40 RECHARGE。
从整体造型上看,XC40 RECHARGE与燃油版差别不大,但还是很有辨识度的。闸门式前格栅在下边缘漏了点缝隙,一方面为了散热,一方面也寓意着沃尔沃汽车纯电的闸门正缓缓打开。嗯,很好,机械性的东西就要给它点人文的东西。
车尾的变化更少,主要是把铭牌换成了P8 RECHARGE,而且再也看不到排气管了。而侧面则比燃油版多了一个活门,一个是快充,一个是慢充,粗壮C柱上不再是Inspection或者Rdesign,也是变成了RECHARGE字样。当然还有撞色的黑车顶,全系标配了。
XC40 RECHARGE多了一个前备厢,目测容积应该在30L上下,基本上就是个大背包的容量,放些杂物、充电线,都是不错的选择。这应该也是CMA这种灵活架构的优势,那些油改电的可没这能耐。
虽然是一家传统车企,但沃尔沃汽车在对待纯电动汽车的态度上,还是很前卫的。
XC40 RECHARGE拿掉了启动开关,而是采用了Sit-and-Go的模式,揣着钥匙上车,系好安全带,挂上D挡就直接开车。停车挂P挡,关门锁车,自动下电。对于燃油车老车主虽然有些学习成本,但稍加适应之后还真是方便呢。不过,要是能把燃油车内饰中控板上,点火开关的位置处理一下,就更和谐了。
需要适应的不只是消失的启动开关,还有单踏板模式。XC40 RECHARGE并没有给用户更多关于制动能量回收的选择,只能通过关闭或打开单踏板模式,获得模拟燃油车的低能量回收或强能量回收。
在单踏板模式下,能量回收介入的斜率很大,迅速就把制动力施加上去了,所以千万不能直接松开电门踏板,否则会有急刹车的感觉。想要缓慢减速,正确的方式则是缓缓抬起电门,让能量回收系统和驱动输出达到一个微妙的平衡。这种一边“给油门”,一边“踩刹车”的驾驶模式,还真是让十几年驾龄的我不知所措呢。也许年轻人能是喜欢吧,适应了就好了,我安慰自己。当然,即便你关掉单踏板模式,也要注意,XC40 RECHARGE的制动踏板要比燃油版更硬一些,多使点劲儿,不怕的。
XC40 RECHARGE采用前后双法雷奥电机,综合功率300kW、660N·m,天生四驱。至于两个电机在不同工况下是不是各有输出侧重变化,无从考证,没有技术说明,也没有能量流监控界面。一句话,车主踏实开车,这些技术上的事情交给电控系统就好了。
所有人都关注的动力源方面,XC40 RECHARGE配的是71kWh的宁德时代523电池,由于车辆还没有上市,所以官方并没有给出书面的NEDC续航数据,产品说明介绍在400~450km左右。不过从仪表盘的直观观察,满电续航为390km,不过这并不是重点,我们更应该关注续航计算的准确性。
试驾的前几十公里,主要是城市走走停停,车速不高,续航里程下降和实际行驶里程基本上是1:1。还挺令人满意的。然而上了高速,车速提到100km/h以上,进入了纯电动车型“苦手工况”,续航计算偏差就开始出现了,最后总计行驶185.8km,表现续航里程下降250km,基本上就是一个75%的关系,属于正常水平。
讲到这里,我觉得非常有必要插入讲一下XC40 RECHARGE的车机导航。受益于与高德地图的深入合作,这成了我最近体验的最安心的纯电动车型导航。导航系统在为设定目的地的情况下,会根据你的出发地、剩余电量,划定一个地理围栏,代表当前电量支持的续航行驶区域。而当你启动路线规划后,系统又会给出抵达目的地是的剩余电量预估,如果在路线上有服务区出现,它还会给出抵达该服务区时的剩余电量。这样一个小功能可以从很大程度上,让我们对后续旅程的充电安排做到心里有数,缓解里程焦虑。
除了和高德地图的合作,沃尔沃汽车还引入了科大讯飞、腾讯、天猫、华为等合作伙伴,做自己擅长的,这样挺好。所以XC40 RECHARGE的车机系统可要比燃油版功能丰富得多,易用得多。
由于增加了电池包,XC40 RECHARGE的车重上升了不少,对比燃油版至少增重在450kg,为此也换装了更强韧的减振器,荷兰的KONI FSD减振器成为了标配。这也让XC40 RECHARGE变得更“硬”了,紧绷的感觉比燃油版犹有过之。
我们试驾的这波车辆还属于试装车阶段,一些主观驾驶感受和客观数据呈现仅代表试驾车型,其中的一些问题我们也与工程师进行了交流,在后续的量产车上可能还会进行一些调整。
XC40 RECHARGE现在正处于盲订阶段,啥叫盲订,就是没有预售价,完全出于对沃尔沃汽车品牌的信任,买它~买它~买它~。
当然,第一波吃螃蟹的人也是有好处的,各种订金膨胀、礼包赠品,优惠多多。同时针对首任车主,官方还给出了终身免费充电、终身免费流量、终身免费保养、终身免费质保、终身免费道路救援,服务到家。如果你也心动了,不妨去“沃世界”小程序上看一看。
说了这么多,我想最后阐述一下XC40 RECHARGE最打动我的理由——安全。XC40 RECHARGE的电池包外面有一套吸能铝制框架,还针对性的调整了车头溃缩区的设计,加固下部防撞梁,以减少碰撞对电池安全的影响。也许其他企业也有在被动安全上做各种努力,但既然无法避免的要带上那么大的一块电池,我自然更愿意把它托付给一个安全的专家。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