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华硕显卡现在还支持个人送保吗?
支持的。
华硕显卡支持个人送修的,可以携带发票去当地华硕官方维修授权的服务中心检测维修的。
无有效购买凭证的正规渠道产品,按产品条码的出货日期计算保修周期。只需要提供SN码给客服就可以了,有发票的最好了,没有就按照SN码出厂日期保修,客服会让你快递寄过去指定的地址,
二、为什么现在国内直博比保研硕士还容易,中国真的需要这么多博士吗?
在中国,每20个博士就有一个来自清北。——中科院博士、知乎劝退学院士 @贱贱 60%的博士毕业于中科院与985高校,90%的博士毕业于211及以上高校,50%的博士毕业注定无法在学术界找到教职。985博士毕业=博士平均水平。[1]——— @阿衡
以我在ZJU近7年的见闻:大部分理工科直博不如保研;导师们喜欢招直博,中国需要这么多博士人才,但是不需要这么多“博士学历拥有者”。(感谢@王者 的补充)
一、直博不如保研
直博是一个高风险高收益的选项,而博士的风险承担能力其实是很低的。直博最大的收益在于时间短(5年)、连续性强,如果碰上了有心栽培的名校牛导,你在博士毕业时的CV和学术圈影响力足以让你在双一流高校的教职里挑挑拣拣,例如隔壁杰青组一师姐直博期间怒发12篇SCI(3篇顶刊),怒斩东南大学的offer。然而一方面国内高校教师学术水平与人品实在是鱼龙混杂,另一方面,大部分处在“保研/直博”决策期学术经验与学术人脉几乎为零的本科生(大四开学初)基本上是凭运气瞎选,即便你自认为做了一些背景调查。类似的故事我在ZJU屡见不鲜:
某985毕业的国奖大佬A通过层层筛选终于跟上了著作等身、一堆帽子、一年只见一面的X院院长/校长,然后被安排给了某个没啥学术水平还反向指导的关系户小老板,从此告别奖学金成为了某个拥有几十个博士生的实验室的普通炮灰,在苦苦挣扎中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拽着被小老板拖着的后腿勉强按时毕业或者延毕,并从此告别学术界;某二本考研同学B因为竞争激烈被踢给了一位还未正式回国入职的青千。青千在国外攒着回国冲业绩的几篇SCI都挂着B的二作、三作,直接开启了B在ZJU的国奖逆袭之路。小B虽然基础较差,但是作为青千的开门弟子得到了悉心的指导和丰厚的资源倾斜,硕士时学术成果比大佬A还多,随后在青千的推荐下顺理成章的到某TOP30镀金读博;
幸运的是,选择“硕转博”或者“先硕后博”可大大降低风险。如果你的硕导恰好是人品佳的名校牛导,你可以选择硕转博(同样是5年);如果你的硕导不尽人意,在硕士阶段认真培养了学术能力的你会懂得如何选择一个好的博导,无论是国内还是海外。虽然代价是多花了1~2年,但从屡见不鲜的大佬A来看,相当值!
此外,“先硕后博”多提供了一个有力的跳板。如果你的本科表现泛泛,则直博的选择就非常有限;但是如果你在硕士阶段表现优秀,博士申请时可以再往上一跳。隔壁实验室的师兄C出身双非一本,面试时被所有博导们嫌弃踢给了某讲师(若追求直博可能得去211),但C在硕士期间奋发图强做出了博士级别的学术成果,遂拿到了Berkeley的offer现在天天在朋友圈晒加州的阳光。
二、博士 vs.“博士学历拥有者”
目前而言,中国培养不了这么多合格的博士。中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学术界也是。最直接的体现是高校内45岁以上的教授们科研水平低下(大部分靠做工程发家致富,部分甚至从不看英文文献),年轻学者的招聘又受学术近亲繁殖和山头文化的影响,即便在985也是良莠不齐。虽然我国对博士毕业的SCI数量要求不断提高,但是导师的水平提升或者说换血速度跟不上,且影响科研的工程项目不断,导致至少一半的博士生只能在自我探索中靠灌水甚至学术不端来谋求毕业,只能说是“博士学历拥有者”,更别提掌握高精尖科技。当然,我相信15年后这一现象会随着年轻血液的涌入有着彻底的改变。
更糟的是,很多博士生在求学路上被迫干着低级工程师的工作。搞学术不赚钱,搞工程才赚钱,很多教授(尤其是45岁以上)手里头一堆发财的工程项目。有良心点的教授只接学科相关工程,顺带能锻炼博士的能力;没良心的教授只要能赚钱,测绘监测写报告什么都接。高中室友在某C9研究力学,而他的老板接了一堆建筑桥梁安全监测的工程,具体工作内容是“实地拍摄建筑外观,观察裂缝,并根据工程规范撰写监测报告(纯感性描述的八股文)”。一个工程少则一个月长则半年,求学生涯没多少时间留给他安心科研发论文。
最后,我国落后的产业发展尚无法提供足够博士岗位。
- 在学术界,援引阿衡的结论国内每年新增的本科(包括二本)教职数量最多消化50%的国内应届博士,考虑到海归人才、千年老博后、较差本科无法提供科研平台等因素,每年培养的土博能有3%继续从事科研就得谢天谢地了。
- 在工业界(不包括金融、互联网等),我国能提供博士对口的研发岗位的企业是不多的,能提供对得起博士薪水又专业对口的企业更是凤毛麟角。我系毕业博士老实巴交去企业研发起薪20万基本是到顶了,脑子灵活去考企业管培生、跳槽去金融、互联网的起薪很少听过低于20万的。说到底还是因为我国是发展中国家,未能实现靠向全世界输出科技把蛋糕做大。
- 放眼科技强国的发达国家,工业界的对口就业情况明显好转。例如Adobe, SolidWorks, AutoDesk, Bentley等大公司和业内大名鼎鼎的小公司(建模软件、咨询与合同方)都为传统工科博士提供了收入不菲的对口岗位,在工业细分领域 “粗制滥造”的工业软件一份售价50万司空见惯。相关信息如下:
Autodesk在LinkedIn上有11579名员工(包括实习生),其中203位拥有博士学历,大约20位直接效力于工程部门(不包括计算机),约10位进入管理层;其工程部门平均年薪16.4万美元,大部分人的收入在14~24万美元之间;合理估计博士学历拥有者的收入应当不低于平均年薪;
Bentley在LinkedIn上有4127名员工(包括实习生),其中70位拥有博士学历,14位直接效力于工程部门(不包括计算机),5位进入管理层;Bentley工程部门平均年薪14.2万美元,最低7.7万最高20.2万,大部分人的收入在12~26万美元之间;
- 此外,美国的政界也吸纳了大量博士继续科研发表论文,如:EPA、美国各州的地质勘查局、交通署等;其员工论文产出质量足以对标985副教授,ZJU也常邀请欧美政府学者做学术汇报。
三、为什么直博名额越来越多
中国需要大量的博士来扛起科技强国的大旗,通过对外输出科技把蛋糕做大。芯片、高性能材料、发动机等大伙儿耳熟能详的天朝死穴我就不多赘述了,其人才(博士)空缺是个无底洞。另一个常被主流媒体忽视但是又暴利的科技产业就是小众工业软件,在我的领域每个设计院、科研院所基本都会购置一套50万上下的商业建模软件,其常见品牌近十家,全部来自欧美,无一国产。其实这些工业软件并无技术瓶颈,但是国内缺乏既熟悉该领域建模方法又能和程序员无缝合作的领军人才突破“封锁”。
国内高校刷国际排名和导师刷业绩拿项目评帽子,都离不开SCI,而大量发表SCI最经济高效的方法就是招收直博生。虽然直博学制只比硕士多了两年,但是扣除掉修学分和摸打滚爬的一到两年,直博生的生产时间和产出一般是硕士的3~10倍。此外,相比一气之下说走就走、说转行就转行的硕士,高年级博士面临更大的沉没成本,为导师进一步剥削压迫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小张啊,虽然你的成果已经达标了,但是今年还不能毕业。年轻人容易急,你还需要再多积累积累,好好沉淀一下,都是为了你好!明年除了继续科研和做项目,你要好好培养一下实师弟师妹,也是为了你将来当老师做准备!”
精彩评论
感谢@蝉鸣 提供了NJU的3个案例,值得一看。
感谢@Ammon Lee 指出医学专业受就业门槛所限,目前直博更为热门与困难。但是我仍坚持直博风险太大,遇人不淑则万劫不复,建议先硕后博以时间换安稳。说到医学我不得不推荐ZJU神级老师欧阳宏伟,他在浙大工作15年已经培养了十几个高校教授(一个优青一个副院长)和骨科医生,学术热情和课题组管理更是让人啧啧称赞。私以为能有幸跟欧阳老师直博出国联培都是在浪费时间!
补充资料
2018年我国招收博士生9.55万人[2],其中清华2938人,北大2642人[3],平均每17个博士生中就有一个来自清北。
三、昆山三一重工现在还招焊工不,我会二保焊,就是没证好进吗?
去什么三一啊 苏州久保田不错我有朋友在里面正式工综合在5000左右上个月他们还发年中奖就4000块呢,相当的牛,去园区人才市场就可以进去了
四、现在的专业是商务英语专业,请问知友们在大学里除了商务英语我应该还学些什么东西。?
你喜欢现在的专业吗?喜欢可以课外多了解一些关于商务方面的东西,不喜欢可以找自己的兴趣所向,在大学里面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并且坚持也会有不错的收获
五、贷款没还完,现在需要房产证,准备去房管局借出来。请问需要抵押什么东西呢?过程复杂吗?
房产证在你自己手里啊,办理贷款时,你带房产证去房产抵押,房管局仅是在系统中对房产做了抵押,出具了他项权证,房产证退给你了,银行留存他项权证,然后银行放款。
到你还完款后,银行出具他项权证及解押手续,房管局解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