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迟来的激情 福克斯ST 改装案例合集

121 2024-08-13 02:34 admin

迟来的激情 福克斯ST 改装案例合集

相信关注过X-GAME的车迷应该对美国著名车手Tanner Foust并不会陌生,在X-Game、Formula Drift、Rally Cross及Gymkhana各类型比赛中都有他的身影。而Tanner Foust Racing改装版福克斯ST 由Bernal Auto Style打造,通过Tanner Foust自己的要求进行改装。首先是在外型上全车采用了一套具有战斗气息的空力套件来彰显自己的个性,而在性能方面,MagnaFlow出品的全套排气系统帮助引擎将废弃快速排空,提高动力响应速度。全新的绞牙避震、多活塞刹车系统以及全新的轮毂都让ST的操控性更加灵敏。

图:小编认为最为霸气的当属被吊在前包围的碳纤头唇。

图:灰、黑、红的配色相当醒目。

而来自M&J Enterprises改装的福克斯ST通过Ford、Cosworth 及Ford Racing通力合作打造而成。在机器低调的外观下隐藏着一颗经过强化改装的2.0升EcoBoost涡轮增压发动机,最终动力达到了330匹马力。而在操控性方面该车进行了避震、刹车以及Cosworth轮毂升级强化,让这台330匹福克斯ST拥有相当稳健的驾驶表现。

图:相当低调的外观或许只有Cosworth中冷与开孔的引擎罩能够看出它的不同。

图:Cosworth的轮毂各位认为如何?

Galpin Auto Sports改装福克斯ST其实更应该称之为是一台WRC赛车,因为全车改装均依照WRC拉力赛车打造,而抢眼的车身颜色、外抛的轮眉与轮毂以及夸张的超大的后尾翼无一不彰显着自己的WRC范儿。

图:外抛的轮眉营相当给力。

图:你的ST会不会用上这个尾翼呢?

Steeda Auto sports改装的福克斯ST主要针对于行街与下赛道需求改造,改变不大的外观采用了碳纤维引擎盖来减轻车头重量。而改装的最大亮点就是Steeda Auto sports自行开发的G-Trac悬挂系统来强化车辆的支撑性以及车辆的指向性。而Brembo刹车以及19寸轮毂让车辆拥有更稳定的行驶表现。

图:鲜艳的红色让福克斯ST更加激进。

提到福特就不得不会想到一个人,他就是与福特有着很深的渊源的卡罗尔?谢尔比(Carroll Shelby)。由老爷子创办的谢尔比美国公司(Shelby American)从创办之初便开始对福特的众多车型进行改装升级,其中不乏经典的GT40、Shelby GT350以及Shelby GT500等车型,而福克斯ST的上市又怎么能少得了Shelby。

Shelby打造的限量500台的福克斯ST,并没有将动力放在首位,只是对动力进行了适当提升。而本次的重点则是针对车辆悬挂、制动系统和排气系统进行更加精准的调教。赛车悬挂组件、Brembo刹车套件以及Borla全段排气,配合电脑系统的调教使福克斯ST的最大功率增至224kW,完全彰显出其出色的性能之外,实际输出也猛升至300马力。不过这300马力只是标准配备, Shelby表示如果你够胆量,可以帮你把车子继续升级到662马力。且慢,用662马力推动约一吨出头的前驱车是什么感觉,估计4档起步也会打滑吧。

图:Shelby的名号绝非等闲之辈,相信会有不少车主选择它作为自己的目标吧。

图:改动不大的尾部。

图:被碳纤覆盖的引擎舱。

图:RECARO座椅是你下场、行街的必备单品。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身强骨健的运动好手,福特福克斯22年进化之路

1967年,福特为了打开欧洲市场,并在欧洲顶级拉力赛事WRC中取得好成绩,福特通过最新的小型车平台推出Escort车型,以满足当时WRC A组必须有500台量产车的要求。但没有想到这款小车在欧洲出现后便大获欢迎,成为那个时代最流行的小型车。

然而当时间来到90年代时,Escort的辉煌已经黯淡,这款多年未更新的小车无法跟上时代的发展,最终不得不退出市场。但是福特却不忍小型车市场被对手侵占,尤其是第四代高尔夫上市后,它优异的销量让福特官方非常眼馋,于是在福特欧洲分部的努力下,新一代紧凑型轿车项目终于上马。福特希望这款小车上市便能够引起大家的关注,便为其取名为 Focus,而这款小车终不负众望,福特打响了紧凑级轿车的市场。

第一代福克斯

(1998-2007)

运动化紧凑级车的先驱

第一代福克斯的设计非常超前,后三角窗与尾灯和后挡风玻璃完美地融为一体,当时福克斯的主要竞争对手是第四代高尔夫,为了更快地占领市场,福特一口气推出了包括三门和五门两厢版、三厢版和旅行版在内的多款车型供消费者选择。福克斯拥有2615mm的轴距,相比主要竞争对手第四代高尔夫的2512mm轴距,车内空间表现要比其他竞争对手有着明显的优势。

第一代福克斯内饰采用与福特蒙迪欧相同的设计元素,各个功能区及按钮排列呈现圆形的布局,相比竞争对手更有活力。第一代福克斯的配置并不亚于同级别对手们,电动后视镜、电动车窗、车内多个安全气囊、ABS防抱死制动系统、ESP车身稳定系统、CD音响等当时的主流配置在第一代福克斯上都能见到。

得益于其运行化的产品理念,第一代福克斯使用多连杆独立后悬架,这比当时欧洲一众对手都要先进。这套名为Control Blade独立式后悬架基于福特蒙迪欧的后悬架开发而来,经过改良的结构具有低重心、低路噪和低成本特性。这套悬架能够精准地控制后轮行迹,让这款车拥有更好的高速行驶稳定性和操控性,第一代福克斯也因此广受欢迎。

第一代福克斯在欧洲市场提供福特的Zetec系列发动机,包括1.4L、1.6L、1.8L和2.0L四个不同排量的发动机,最大功率从75到147马力不等,与发动机匹配的是5速手动和4速自动变速箱。2002年福特以第一代福克斯为基础推出了运动版车型福克斯ST170(170表示其具有170英制马力)。

第二代福克斯

(2004至2011年)

福克斯的辉煌时代

第二代福克斯在2004年9月的巴黎车展正式发布。新车继续由福特欧洲设计研发并采用了当时福特最新的C1平台,与福特C-Max、Kuga、沃尔沃S40、V50和C70以及马自达3、马自达5共享平台。第二代福克斯仍提供三门和五门两厢版、三厢版和旅行版这几种车型。轴距从上一代的2615mm略微提升至2640mm,车身尺寸明显增大了,车重也有明显增加,整体造型相比上一代车型更圆润饱满了。

车身尺寸的增加带来的是更宽裕的车内乘坐空间和后备厢储物空间,,搪塑工艺中的控台也大幅提升了触感,手套箱打开后也有阻尼了,不过相比其同年的高尔夫,其工程质量依然有待提高。第二代福克斯内饰风格大量吸取了同时期蒙迪欧的设计元素,标准T字型中控台取代了上一代越来越别扭的不规则形状。相比上一代福克斯增加了双区自动恒温空调、自动大灯、蓝牙电话、隔热玻璃等配置,后排空调出风口的增加大大提升了福克斯后排的舒适度。

由于第一代福克斯的底盘悬架过于优秀,所以第二代福克斯就继续沿用这套悬架系统,Control Blade独立后悬挂对竞争对手也起到了激励作用,第五代高尔夫受它影响甚至改变了后悬架结构。第二代车型更加注重安全性,整车使用了大量高强度钢板。采用激光焊接技术的应用使第二代福克斯的车身刚性比上代车型提升了10%。牵引力控制系统和车身稳定系统的加入也保证了福克斯的行车安全。在EuroNCAP碰撞测试中,第二代福克斯获得了五星的优异成绩,整体安全性优于第五代高尔夫和欧宝雅特等竞争对手。

动力方面,除了沿用上代车型1.4L和1.6L的Zetec-SE系列发动机外,福特更是引入了Duratec系列发动机,提供1.8L和2.0L两种排量供消费者选择,其中1.8L发动机最大功率125马力,2.0L发动机最大功率145马力,与之匹配的仍然是上代福克斯的5速手动和4速自动变速箱。

2003年,一汽率先引入大众高尔夫,丰富了国内市场的紧凑级小车的选择,而福特紧随其后,将第二代福克斯引入国内,凭借其动感的造型与犀利的操控,福克斯在国内红极一时,不仅成为众多家庭的第一部车,还成为国内各大赛场上的常客。

由于彼时国内消费者对两厢车还抱有偏见,因此福特没有像高尔夫那样只引进两厢版,而是同时提供三厢与两厢车型供消费者选择,也正是这一举措,让福克斯在国内拥有更好的销量。

第二代福特直接采用ST来命名福克斯运动版车型,它也获得了更强大的涡轮增压引擎的加持。来自沃尔沃S40上的那台2.5L T5发动机经过调校后,最大功率达到了228马力,最大扭矩320N·m,配备前面提到的MTX-75运动型5速手动变速箱,福克斯ST的0-100km/h加速时间为6.7秒,最高时速241km/h。悬架方面,福克斯ST的弹簧硬度比普通版福克斯增加了30%,防倾杆的直径增加了5%,整车离地间隙降低了25mm,因此操控性相比上代ST170有了显著的提升。

2008年,第二代福克斯迎来了中期改款,主要变换来自于前脸,前大灯被拉长后更具动感,前杠下方的进气格栅尺寸进一步扩大。内饰方面,改款福克斯的炮筒式仪表看起来跟运动更沾边了,很符合那个年代紧凑型家用车的设计潮流。当时刚在欧洲市场兴起的双离合变速箱也被安排在了改款福克斯上,名为PowerShift的双离合变速箱采用了干式离合器设计。

海外福克斯改款车型推出后不久,长安福特在2008年9月也对福克斯进行了改款,七款1.8L和2.0L车型售价11.89至15.19万元,其中2.0L运动版车型还增加了ESP车身稳定系统。一年后,长安福特以限量形式推出了1300辆福克斯SVP,这款车相比普通版福克斯,车身外观的镀铬材质全部采用黑色,进气格栅、车身侧面和后扰流板也加入了红色装饰条来烘托福克斯的运动定位。

第三代福克斯

(2010至2019年)

统一的全球化车型

第三代福克斯于2010年底特律车展首发亮相,当时车展发布的是三厢轿车和五门两厢车,一个月后的日内瓦车展上,福特发布了第三代福克斯的旅行版。前两代在欧洲市场售卖的三门两厢版福克斯并未出现在第三代福克斯的产品阵营中,福特舍弃了这种车型,让销量最好的五门两厢版成为福克斯的主力车型。相比上代车型2640mm的轴距,第三代福克斯仅增加了微乎其微的8mm。

第三代福克斯的内饰设计有了非常大的变化,它不再与蒙迪欧同设计,而是采用了多模块分区的设计思路,并且新增了福特与微软共同研发的SYNC@娱乐系统,不少人都被多媒体系统上的SONY字样惊到了。

悬挂方面,工程师将原先福克斯Control Blade独立后悬架的半封闭式副车架进行了升级,改变了连接硬点,有效减小了低频共振,还通过先进的稳定控制系统增强了车辆在转弯时的稳定性和灵活性,该系统能够减小转向不足、提高牵引力并改善转向性能。这代福克斯还配备了进气格栅主动关闭技术,无钥匙进入/启动功能、坡道起步辅助和盲点信息等多项丰富配置。

第三代前期配备1.6L Ti-VCT和2.0L GDI自然吸气直喷发动机,后来福特用最新的EcoBoost 1.0L、1.6L直喷涡轮增压汽油发动机替代了自然吸气发动机。EcoBoost 1.0L发动机是福特当时在小排量发动机方面的最新成果,这款三缸发动机在直喷和涡轮增压的协助下,可爆发出120马力的最大功率和170N·m的最大扭矩,足以取代原先的Duratec 1.8L发动机,与多款发动机相匹配的是5速、6速手动变速箱、6速自动变速箱及6速PowerShift双离合变速箱。

2012年3月,第三代福克斯登陆中国市场。配置方面和海外车型保持一致,弯道扭力智能分配系统、HSA坡道起步系统、车身动态稳定系统、牵引力控制系统纷纷出现在了国产福克斯上,进一步增加了福克斯的稳定性和驾控感。然而,第三代福克斯的国产并没有让第二代福克斯在国内市场止步,老款福克斯以经典福克斯的名义继续在市场打拼,价格进一步下探到9.98至12.38万元。

2015年7月,拥有一副马丁脸的改款福克斯在国内上市,16款两厢和三厢车型售价11.38至16.58万元,增加了125马力1.0L和181马力1.5L两款涡轮增压发动机,同时也保留了原先的1.6L自然吸气发动机,自然吸气发动机配备5速手动和6速双离合变速箱,而涡轮增压车型则配备6速手自一体变速箱。

第四代福克斯

(2018年至今)

中国和德国生产供应全球市场

或许是福特马丁脸已经让消费者审美疲劳了,福克斯也因为统一成马丁脸而失去了一些个性。2018年4月,福特基于全新的设计思路推出第四代福克斯,这代福克斯将只在德国与中国生产,并销往全世界。

内饰是福克斯曾经的软肋,从第三代车型开始直至第四代福克斯,无论设计还是用料方面都有了显著的替身。第四代福克斯与嘉年华内饰风格保持一致,立在中控台中央顶端的多媒体屏幕尺寸更大,这一点与福克斯如出一辙。乍一看你会以为福克斯采用了当下流行的液晶仪表,然而仔细观察你会发现设计师只是将仪表设计的很平面化而已,福特这次将旋钮换挡也安排在了福克斯身上。

偏向运动化设定的悬架一直是福克斯值得称道之处,第四代福克斯依旧采用前麦弗逊、后多连杆的悬架结构,后悬架保持原先“优等生”底子的同时,再一次经过了大量优化设计。福特这次也对第四代福克斯的后悬架下狠手了,为了让福克斯的售价进一步下探,福特为第四代福克斯开发了两套后悬架。根据动力配置的不同,增加了一套扭力梁非独立悬架。

随着全球兴起一股小排量三缸发动机热潮,动力配置的优化也是第四代福克斯的重点,此代福克斯开始配备三缸发动机了,不同调校的1.0T三缸汽油发动机最大功率85至125马力,两款不同调校的1.5T三缸发动机最大功率分别为150马力和184马力。专供欧洲市场的柴油版车型配备1.5T和2.0T四缸发动机,最大功率95至190马力,与多款发动机相匹配的是6速手动变速箱和6速、8速自动变速箱。

2018年11月,第四代福克斯两厢和三厢版正式在国内上市,12款车型售价10.88至15.08万元,低配车型搭载122马力的1.5L自然吸气发动机,1.0T车型采用128马力的高功率发动机,1.5L车型配备6MT和6AT变速箱,而1.0T车型配备的是8AT变速箱,而1.5T则使用8速手自一体变速箱并配有换挡拨片。

车叔点评

福克斯手持运动化的大旗,接过Escort的衣钵,在欧洲生根,在中国发芽。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福克斯不仅是一部近代紧凑型运动轿车的发展史,更是代表了运动化汽车未来的发展方向。在福特将发展重心转移到SUV与皮卡之后,福克斯与野马是福特仅仅保留的两个非SUV车型,可见其地位之重要。希望在不久的将来,福克斯将再次完成进化,将原汁原味的操控带给中国车迷。?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