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汽车空调系统的组成及作用?

155 2024-08-27 12:03 959汽车

一、汽车空调系统的组成及作用?

汽车空调一般主要由压缩机、电控离合器、冷凝器、蒸发器、膨胀阀、贮液干燥器、管道、冷凝风扇、真空电磁阀、怠速器和控制系统等组成。汽车空调分高压管路和低压管路。高压侧包括压缩机输出侧、高压管路、冷凝器、贮液干燥器和液体管路;低压侧包括蒸发器、积累器、回气管路、压缩机输入侧和压缩机机油池。

贮液干燥器——实际上是一个贮存制冷剂及吸收制冷剂水分、杂质的装置。一方面,它相当于汽车的油箱,为泄露制冷剂多出的空间补充制冷剂。另一方面,它又像空气滤清器那样,过滤掉制冷剂中掺杂的杂质。贮液干燥器中还装有一定的硅胶物质,起到吸收水分的作用。

冷凝器和蒸发器——它们虽然叫法不一样,但结构类似。它们都是在一排弯绕的管道上布满散热用的金属薄片,以此实现外界空气与管道内物质的热交换的装置。冷凝器的冷凝指的是其管道内的制冷剂散热从气态凝成液态。其原理与发动机的散热水箱相近(区别只在于水箱的水一直是液态而已),所以它经常被安装在车头,与水箱一起,共同享受来自前方的习习凉风。总之冷凝器是哪里凉快哪里去,以便其散热冷凝。蒸发器与冷凝器正好相反,它是制冷剂由液态变成气态(即蒸发)吸收热量的场所。

汽车空调系统尽量避免车辆在高速行驶时开启空调,建议在行驶速度较低时开启。启动或关闭发动机时,空调开关应置于关闭状态。当车内温度很高时,应当将空调开关打开,置于最低温度处,风量也开至最大,待温度下降后再调整风量开关。为了保持良好的驾乘,不要在车内吸烟。如果使用空调时间较长,需开窗进行通风。定期更换空气滤清器。

二、长安星卡冷却液管道原理解析?

发动机冷却系统一般包括水泵、散热器、冷却风扇、节温器、水管、补液罐,还有发动机机体上的水道(水槽)、气缸盖上的水套及其他附加装置等。 一般汽车发动机冷却系统以水冷却为主使,用气缸水道内循环水冷却把水道内受热水引入散热器(水箱)通过风冷却后再返回到水道内。

当发动机运转时,水泵随之旋转提冷却液压力促使冷却液强制循环,循环冷却液带走发动机缸体缸套缸盖等零件热量。当冷却液温度未达到节温器开启温度时,冷却液将通过水循环管直接从水泵重新进入缸体。由于冷却液避免必要冷却温度将迅速升,当冷却液温度达到节温器开启温度节温器阀门关闭循环管旁通水路,冷却液将穿过节温器流入散热器水室,热水经风扇吸过空气流强制冷却,散失部分热量,温度已经降冷却液留到散热器水室,经水泵在泵入缸体重新参加冷却循环。 当打开车暖风装置时,在冷却系统压力作用部分热水从缸盖出水铜管引出进入暖风散热器。在暖风机风扇作用流经暖风机散热器水芯冷却液所带热量被暖风机风扇吹出风带走热风。

经过送风管吹到风窗进行除霜或从风门吹出供驾驶室取暖,由暖风机散热器冷却过冷却液经出水管返回水泵进水管重新参加循环。如果这些管道当中液体流动平稳则只会直接冷却与管道接触液体从管道中流动液体传导至管道热量,取决于管道接触管道液体之间温度差异,因此,如果与管道接触液体到快速冷却,那么传输热量会比较通过在管道内制造湍流混合所有液体将与管道接触液体保持温以吸收热量从而使管道内全部液体到有效利用。

三、汽车上的空调是怎样工作的?

汽车空调制冷系统,由压缩机、冷凝器、储液干燥器、膨胀阀、蒸发器等主要部件以及空调管路和冷媒组成。

压缩机—在发动机的驱动下,持续吸入蒸发器中吸热汽化产生的低温低压制冷剂蒸汽,压缩后形成高温高压冷媒蒸汽,排至冷凝器,为冷媒在冷凝器中持续凝结放热创造高压条件。同时,克服冷媒在制冷回路中的循环流动阻力。

冷凝器—将压缩机排出的高温高压冷媒蒸汽所含热量释放给流过冷凝器的车外空气,并将冷媒蒸汽凝结成带一定过冷度的冷媒液体。冷凝器大多布置在车头散热水箱前,由冷却风扇和汽车行驶产生的迎风气流进行冷却。

储液干燥器—当制冷系统运行时,对液态冷媒进行过滤、干燥吸湿和临时储存。其上方常装有视液镜,用以观察所充冷媒是否足够以及流动是否正常(冷媒应无泡沫且平稳流动)。

膨胀阀—将来自储液干燥器的高压冷媒液体节流降压降温,形成低温低压的雾状冷媒,喷入蒸发器。喷入蒸发器的冷媒流量可根据蒸发器的出口冷媒蒸汽温度自动调整。

蒸发器—低温低压冷媒液体持续蒸发汽化,吸收流过蒸发器空气的热量,冷却车舱内的空气。蒸发器布置在车室内,通常由离心风机送风。

空调管路—由铝制硬管和橡胶软管扣压而成,连接制冷系统各部件。

冷媒—冷媒在蒸发器中的汽化吸收车舱内空气的热量,实现制冷,在冷凝器中的凝结向车外空气放热。

四、汽车防冻液的组成

防冻剂是防冻液的主要成分,约占防冻液原液的92 %~98 %,防冻液原液可以根据各地气温的高低,按一定比例与水混合,将冰点控制在适当范围内。有效的防冻剂是各种有机醇。各国从50年代以来几乎全部采用乙二醇作为防冻剂。乙二醇是一种无色、透明、稍有甜味和具有吸湿性的粘稠液体,它能以任何比例与水相溶。乙二醇的浓度不同时。冰点亦不同。

乙二醇--水防冻液的冰点同乙二醇质量分数不成线性关系。它的水溶液的冰点并不完全是随浓度的增加而降低,当浓度超过70 %时,冰点反而上升。在配制过程中,应从实际出发加以合理选择,以达到防冻性及经济性的要求。一般可根据该地区最低气温并参考表1数据,进行防冻液配制。在中国江南,一般采用乙二醇质量分数为40 %的配比,而在寒冷的北方,需取乙二醇质量分数50 %左右的配比比较适宜。 汽车冷却系统一般由铜、铝、铸铁、钢、焊锡组成,乙二醇防冻液在长期工作中会引起冷却系统的材质腐蚀,腐蚀介质是水和乙二醇。关于水对金属的腐蚀已为人们所熟悉,而乙二醇在常温下不会引起材质的明显腐蚀,但温度升高,乙二醇会被氧化,使酸度增高,生成多种腐蚀性物质:这些腐蚀物质的析出而引起发动机热传导率下降,致使冷却器管部易堵塞,引起发动机过热,所以,必须在防冻液中添加缓蚀剂。而且要求添加的缓蚀剂具有用量少及缓蚀效果好的特点。

缓蚀剂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无机化合物缓蚀剂,它包括偏硅酸盐、磷酸盐、钨酸盐、硼酸盐、亚硝酸盐和钼酸盐、苯甲酸盐等。作为无机化合物缓蚀剂,可使金属表面形成一层致密的钝化膜,能阻滞或防止金属的渗氢和渗酸作用。例如,加入0. 05 %~0. 03 %的偏硅酸钠可防止铝制件的腐蚀。另一类是有机化合物缓蚀剂,在防冻液中常作防锈添加剂使用。常用的有三乙醇胺、苯并三氮唑、巯基苯并噻唑、有机磷酸盐等,缓蚀性能较好,如仅添加0. 1 %~0. 5 %的苯并三氮唑即可防止铜制构件的腐蚀。不同成分的金属构件需用不同的缓蚀剂,亚硝酸钠对钢、铸铁的缓蚀效果好,但对焊料产生孔蚀;三乙醇胺、磷酸盐、有机磷酸盐虽对黑色金属缓蚀效果好,但对黄铜、紫铜有腐蚀;硅酸盐是铝优良的缓蚀剂,但极度易水解,形成大量絮状沉淀。这些单品种缓蚀剂虽成本较低,但难以满足防冻液诸多方面的性能要求。现在的市售防冻液采用具有协同作用的多种缓蚀物质的复合配方,缓蚀率很高。目前国外专利中使用的缓蚀剂是多种缓蚀剂复合而成,缓蚀效果很理想,值得一提的是苯并三氮唑和巯基苯并噻唑是铜和黄铜的特效缓蚀剂。

从近些年来的防冻液专利看,至少有一半以上文献的缓蚀剂组分中有硅酸盐。虽然硅酸盐不稳定,在使用过程中易析出凝胶,但由于其对Al 、Cu、Fe 等金属都有较好的保护作用,且价廉易得,完全无毒,因此延用至今。为避免产生凝胶必须向防冻液中添加少量的硅酸盐稳定剂。关于稳定剂的报道很多,主要是硅氧烷类,Si2N及Si2P化合物。各种缓蚀剂对不同的金属有不同的作用,一种缓蚀剂对同一种金属有防腐作用,但它对另一种金属也可能很少或没有防腐作用。在多种金属存在的条件下,要想达到良好的全面防锈效果,需用多种缓蚀剂来复配。一般缓蚀剂总加入量为防冻液原液的0. 5 %~5 %。 冬季气温低,为使汽车在冬季低温下仍能继续使用,发动机冷却液都加入了一些能够降低水冰点的物质作为防冻剂,保持在低温天气时冷却系统不冻结。因此人们有时把冷却液称作“防冻液”或“不冻液”。